
23年里我踩过最大的坑股票专业配资,就是早年拿着巴菲特的“价值投资”死磕A股——盯着PE、ROE买了某传统行业龙头,结果熬了三年没涨,反倒是跟着政策买的新能源板块,半年就翻倍。不是否定巴老,而是A股的底层逻辑和美股这类成熟市场完全不同,这里的“主线”从来不是由业绩慢慢推升,而是被政策直接点亮的。

巴菲特说“别人贪婪我恐惧”,但在A股,更该记的是“政策吹哨我进场,政策转向我离场”。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,政策明确“让国有股流通市场化”,我跟着买了当时被低估的蓝筹股,半年收益翻了两倍;2014年杠杆牛启动前,先是降准降息释放资金,接着两融政策放宽,我嗅到政策信号重仓券商股,才算跟上了那波行情。反观那些死抱“价值股”的朋友,等业绩兑现时,牛市早过了大半。

“政策K线”其实很好读,关键看三个维度:
一是顶层定调,比如今年“活跃资本市场”的明确提法,或是过去“房住不炒”下资金向股市的转移信号,这些顶层声音就是大方向,错不了;二是行业政策,比如新能源的补贴退坡前,光伏、锂电早有资金提前离场;半导体的“自主可控”政策一出,相关板块立马有资金抢筹,这就是政策给的“赛道票”;三是资金工具,降准降息、调整印花税、放宽两融门槛,这些政策直接决定市场里的“钱够不够”,2015年牛市终结前,监管层收紧两融、查场外配资,其实就是“政策K线”给出的离场信号,可惜当时很多人没看懂。

当然,看“政策K线”不是瞎跟风股票专业配资,得学会“提前站队”——政策刚出台时进场,等所有人都喊着“政策利好”时就该警惕。就像现在,大家都在说“政策牛”,更要盯紧后续政策会不会从“刺激”转向“防风险”,这才是A股生存的核心心法。
瑞民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