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平顶山日报炒股配资之家
11月1日清晨,在石龙区泉上村西岭的薄雾中,熹微晨光唤醒了寂静的山岗。来自漯河的游客秦雪峰哼着小调,从车上卸下露营装备,这是他今年第三次来到这片“理想栖息地”。站在山巅望去,4.4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如游龙般在丘陵间蜿蜒,将散落的民宿、果园与山涧串联成线。
“以前听都没听过这地方,现在每月不来就想念,全靠这条路把美景送到我们眼前。”秦雪峰的感慨道出了这条路的意义。
谁能想到,如今游客如织的泉上村,曾因交通闭塞一度沦为“边缘村”。“大路三尺宽,小路蹦石尖”曾是这里的写照。40多岁的村干部郭运奇至今仍记得,儿时村里全是土坯房,“从村里到区里八九公里,听着不远,但开车也要30分钟左右,路实在不好”。
交通这道枷锁,让泉上村的绿水青山始终藏在深闺,人均半亩的贫瘠耕地更让发展无计可施。
改变始于2023年。石龙区先打通泉上村至省道520的连接线,紧接着筹措资金800余万元,围绕民宿、富硒瓜果基地等关键点,建成4.4公里旅游环线。“路通那天,村里老人拄着拐杖看了半天,说这辈子没想到能走这么平的路。”郭运奇的话语里满是感慨,这条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,更彻底打破了山村的封闭格局,为“两山”转化架起了桥梁。
道路畅通激活了沉睡的资源。2024年,村党支部瞄准升温的露营经济,投资890余万元盘活闲置资源,建成槐林优居民宿,推出“露营基地+亲子团建+网红打卡”新业态。当天,还未到中午,民宿厨房已是灶火兴旺,村民李霞翻炒着招牌菜“一鱼三吃”,眼角眉梢藏不住笑意:“自打路通了,周末就没歇过,每月能挣3000多元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
党建引领让发展动能更加强劲。2021年,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程信与街道党工委书记宋和平一拍即合,以党建为引擎破解发展难题。为整治人居环境,程信带头想方设法筹集资金,带动村民筹得150余万元,清理垃圾300余吨,拆除危房52处,让脏乱的村庄变身为“比城里还舒坦”的和美家园。宋和平带队取经带回的“农文旅融合”金点子,更让发展路径愈发清晰。
如今的泉上村,已形成“一路串多业”的发展格局。依托旅游环线投资374.7万元的陶艺研学基地,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00人次,孩子们在制作陶器中感受紫砂与汝瓷的魅力;200亩(1亩≈666.67平方米)富硒瓜果基地年产量超25万公斤,光伏板下的中草药园实现“一地多收”;1200亩油茶种植园的“认养模式”与智能监测系统,让荒山变成“金山”。村集体通过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机制,让村民实现“租金+薪金+分红”多重收益。
“流量”也在为发展赋能。村“两委”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短视频,#槐林秘境#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,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客流。“民宿年创收26万元,带动10多人就业,村集体经济从不足20万元跃升至50多万元,今年预计突破百万元。”程信的话里满是底气。种植户刘仓更是喜不自胜:“种中草药一年挣10万元,还能带动乡亲致富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
“旅游风向变了。以往游客喜欢快进快出、扎堆景区,现在则更青睐深入山水,看看路边的风景。”程信说,这条4.4公里的公路,既是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的缩影,更是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(本报记者 闫增旗 文/图) 炒股配资之家
瑞民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